张唐法 张红星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 430022)
【摘要】 Tourette综合征是一种儿童期起病、以慢性多发运动性抽动伴发声性抽动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精神性疾病。为解决影响该病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参考国内外文献,结合中医特点,本课题提出了“舞蹈样多动抽动综合征”这一新的中文命名及新的疾病诊断方法,并依据该诊断标准和国际公认的疗效判定标准对头针与泰必利(西药)治疗Tourette综合征的疗效进行了自身对照研究。本研究结果表明头针能有效的控制舞蹈样多动抽动综合征的运动、发声和综合损伤,并且无明显副作用。
【主题词】头针;多动秽语综合征/针灸疗法;舞蹈样多动抽动综合征/针灸疗法
Tourette综合征,是一种儿童期起病,以慢性多发运动性抽动拌发声性抽动为特征的神经、精神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作者认为目前Tourette综合征研究中主要存在如下三个问题:无统一公认的病名、切合临床实际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这对于TS重要的流行病学指标如发病率、患病率及临床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1-9]。
为解决影响该病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参考国内外文献,结合中医特点,本课题提出了“舞蹈样多动抽动综合征”这一新的中文命名及新的疾病诊断方法,并依据该诊断标准和国际公认的疗效判定标准对头针与泰必利(西药)治疗Tourette综合征的疗效进行了自身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40例舞蹈样多动抽动综合征患者来源于我院针灸专家门诊从1999年3月至2002年12月期间收治的门诊及病房患儿,其中男111例,女29例,男女比例为3.8∶1;年龄从4~15岁,平均9.9岁;病程1~9年,其中1年以上30例,2~3年44例,4年以上64例,均有长期规律的泰必利服用史,服药量在100-500mg/d之间,服药时间为12个月以上。
1.2诊断方法
1.2.1诊断标准:
在总结我们自己的临床实践并参阅大量文献之后,我们提出舞蹈样多动抽动综合征诊断标准,概括如下:
①发病年龄以3—15岁为主;②运动性抽动为本病必备症状,包括简单性及复杂性运动性抽动,即不自主、重复、快速的、无目的的单一或多部位肌群抽动,例如眨眼、摇头、皱额、鼻子抽动、撅嘴、歪颈、耸肩、腹肌抽动、“鬼脸”、挥舞上臂、扭动驱干、敲打等等。③具有多种运动性抽动伴有一种或多种发声抽动,秽语或行为障碍,后三条不一定同时出现,但三者必居其一;④抽动每天发作多次,通常为一阵阵发作,病程持续或间断发作,其中自动缓解期不超过三个月。
1.2.2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在进行头针治疗同时又服用对本病治疗有影响的中药或进行其它治疗者;③未完成规定疗程治疗及随访三个月的患者;④由风湿性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和遗传性共济失调等疾病引发的抽动障碍。
1.3治疗方法
1.3.1头针治疗组:患者因服用泰必利疗效不佳而停用1月之后,采用头针治疗。 取穴∶百会透目窗,囟会透头临泣 [10]。操作∶常规消毒,用30号1.5寸无菌毫针,以15度角快速捻入头皮,进入1寸左右,然后快速捻转1-2分钟,每分钟200转以上,15分钟捻针1次,共捻3次,留针45分钟。隔日针刺1次,1个月为1疗程,休息2-3天,再行第2疗程。
1.3.2西药治疗组:泰必利,200-500mg/d,服药时间为12个月以上。
1.4 疗效观察:
1.4.1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1989年美国儿童精神病研究院的耶鲁抽动严重程度综合量表[11](YGTSS)为疗效评定标准。
1.4.2统计分析方法∶对头针及泰必利治疗后的YGTSS评分各要素及总分行u检验。
2 结果
舞蹈样多动抽动综合征患者在泰必利及头针治疗后的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及综合损伤的YGTSS评分见表1、表2,提示二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表1 运动性抽动YGTSS评分比较( )
运动性要素 西药治疗后评分 头针治疗后评分 u p值
次数 2.79±0.97 1.33±1.30 5.63 <0.01
频率 4.08±1.05 1.44±1.39 9.46 <0.01
强度 3.25±0.53 1.87±1.42 5.69 <0.01
复杂性 2.38±1.19 0.92±1.27 5.23 <0.01
干扰度 2.79±0.88 1.26±1.46 5.55 <0.01
总分 15.3±5.86 6.82±3.54 5.78 <0.01
表2 发声性抽动YGTSS评分比较( )
发声性抽动要素 西药治疗后评分 头针治疗后评分 u值 p值
次数 1.41±0.84 0.56±0.78 4.63 <0.01
频率 2.08±1.29 0.67±1.02 5.35 <0.01
强度 2.33±1.09 1.05±1.36 4.58 <0.01
复杂性 1.13±1.11 0.62±1.00 2.83 <0.01
干扰度 2.05±1.34 0.87±1.34 3.88 <0.01
总分 9.07±5.31 3.77±3.51 4.29 <0.01
反应综合损伤的YGTSS评分( )从西药治疗后的25.13±9.30减到头针治疗后的13.08±11.91(p<0.01)。
3 结论
通过头针与泰必利治疗舞样多动抽动综合征的自身比较研究,可以初步断定,头针治疗是一种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头针不仅可以治疗和控制泰必利难以控制的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而且对其伴发的行为障碍引起的综合损伤疗效也十分显著。况且,头针治疗几乎不存在明显的副作用,这一点恰恰是任何药物治疗无法比拟的。
4 讨论
4.1 对本病病名的认识
我们建议根据中医特点将此病译为舞蹈样多动抽动综合征,其理由是:据笔者观察,在140例患者中,该病首发症状为运动性抽动,占136例(97%),简单运动性抽动以面部抽动多见,共126例,占90% ,其次为头颈肩部抽动80例(57%)、上肢抽动59例(42%) 、下肢抽动34例(24%)、躯干抽动22例(16%) 。复杂运动性抽动如做鬼脸85例(61%)、书写抽动43例(31%)、敲打38例(27%)、跺脚20例(14%)。发声抽动中,轻咳声最多见,为109例(78%)、其次为清嗓子78例(56%)吭吭声45例(32%)、重复语言24例(17%)、语言中断21例(15%)、爆破声15例(11%),秽语仅占8例(6%),其它发声7例(5%)。行为障碍中,注意缺陷占74例(53%),其次为学习困难69例(70%)、强迫障碍45例(32%)、情绪障碍20例(14%)、猥亵7例(5%)。
由此可见,运动性抽动是本病的多发和首发症状,且运动性抽动又因多次误诊、漏诊大多较为严重,多伴有舞蹈样动作,以舞蹈样多动抽动综合征命名,形象生动,不易误诊或漏诊。
4.2现代医学对舞样多动抽动综合征的认识
舞蹈样多动抽动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诸多方面有关,可能是多种因素在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综合征[12]。舞蹈样多动抽动综合征的三个主要危险因素是男性、年纪轻和抽动障碍家庭史。
笔者在随访中发现,舞蹈样多动抽动综合征与过严的家教有关。在早期教育过程中,家长对儿童过于严厉和苛刻,加上学校对学生要求过严,致使外界压力与儿童心理承受能力产生偏差而可能导致发病。同时,惊吓、情绪激动、忧伤、看惊险恐怖电视或刺激性强的动画片等,都可能诱发该病的发作。
4.3祖国医学对舞样多动抽动综合征的认识
舞蹈样多动抽动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近似中医的肝风证、抽搐、梅核气等病证的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抽搐为肝亢风动之象。中医认为“怪病多由痰作祟”,风痰窜动,扰动神窍故秽语不休,上扰咽喉则有突发吼声,流窜经络则见不自主抽动。风为阳邪,善行数变,故挤眉弄眼、耸肩交替出现。中医对该病多从风痰论治。
本病在中医学中尚无明确的病名,《小儿药证直诀•肝风有甚》有:“风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火常旺,本病病位在心、肝,病机主要为“肝风心火相煽”,但也与痰有密切关系。
有文献[13]将本病辩证分型为肝亢风动、肝脾不和、阴虚风动三型。
总之,舞蹈样多动抽动综合征古籍无完整记载,从中医的临床实践出发,已逐步认识到其发病机理,并较为系统地提出了辩证施治方案。
4.4头针治疗舞蹈样多动抽动综合征的依据
本文采用于氏[14][15]头针理论,头针的取穴部位为:百会透目窗,囟会透头临泣。其主要依据如下:
头为诸阳之会,因百会穴位于巅顶,能贯通诸阳之经,故而命名为百会穴。本穴为足太阳、手足少阳及足厥阳、督脉之会,故又名三阳五会。“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于风府”(《灵枢•海论》)。故而不论何种原因导致的气血失调出现的头脑疾患,都可取施百会穴。
头临泣、目窗都属于足少阳胆经,中医认为肝与胆在生理上与病理上密切相关,肝病常影响及胆、胆病也常波及于肝,终则肝胆同病,如肝胆火旺、肝胆湿热等,若肝气太过,克伐脾土,可致肝脾不和,而这正是本病的病机之一。
本疗法采用头穴透针疗法。透针法肇自《灵枢》“五刺” 、“十二节剌” 中的部分针法,一针贯穿几个穴位或几条经脉,可以宣通经气、调和营卫、泄滞破结、镇静镇痛,而取穴又较精简,既考虑到小儿惧痛的心理、减少多次针刺之苦,又能提高疗效,易为幼儿及家长接受。
总之,头针治疗舞蹈样多动抽动综合征的机理是调和肝脾、驱风通络、平肝息风从而缓解乃至治愈该病。
5 参考文献
1 吴希如. Gilles de la Tourette 综合征临床研究的进展.中华儿科杂志,1985;23(6):372—373
2 刘智胜.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18
3 刘弼臣.中医药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研究述评.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6):2—6
4 崔利军.抽动障碍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标准探讨.中华神经精神病科杂志,1993;25(6):360-362
5 徐书珍.抽动―秽语综合症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7;12(1):5-7
6 孙圣刚. 关于Tourette综合症几个问题的讨论.临床内科杂志,2000;17(2):85-86
7 吴家骅. 抽动障碍的分类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4)196—197
8 Cohen DJ Bruun RD, Leckman JF.Tourette’s Syndrome and Tic Disorders .Clinical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 .New York : Wiley .1988
9 张唐法.头针治疗舞蹈样多动抽动综合征47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1999;19(10):593—594
10 钟佑泉.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度量表在儿科临床中初步应用.四川医学,2000;21(2):110—112
11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1989;28(4):571—572
12 刘智胜.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6
13 李兰.中医辩证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40例.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1(9):51-53
14 吴勃力.于致顺教授头穴治瘫经验.中国针灸,1997;3(1):153-154;
15 于致顺.头针刺激区与头部腧穴的关系.中医药学报,1987;(1):7
作者简介:张唐法,男,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
通讯地址:武汉市中山大道215号,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430022)
联系电话:027-85855908-527,281